鹿院坪的得名与鹿有关。明末清初,因战乱造成四川及相邻地区人烟锐减,土地荒芜,朝廷大行“江西填湖广,湖广填四川”的移民政策,大批贵州、湖南人民迁移恩施地区。湖南常德府桃园县裴科嵩、裴科乾、裴科禄兄弟等人迁施南府恩施县北乡板桥新田,试种湖南带来的稻谷种,只开花不结籽,意识到地势高了,寻找地势较低的地方,发现深山峡谷底部有一树木葱郁的地带,但无路下去,在今鹿院坪河坪口悬崖上挂接36匹白布,揪着白布下到崖底,见这里两边高山,中间平坦,一河中流,百瀑边悬,气候温润,土地肥沃,古木参天,十分高兴。但回去的时候,挂在悬崖上的白布被飞虎(鼯鼠)咬断,无法上去,且干粮已吃完,正着急,见一群美丽的山鹿沿河向上往今桥湾山崖上走,便跟着鹿走,终于爬上悬崖顶,以后便从这里凿路到崖底,在中间河两崖开荒垦田,种植水稻与油茶成功,部分裴姓人从新田迁居这里,以后又有朱、周、李、侯等姓人陆续迁到这里共同开拓。
鹿院坪被裴氏探寻发现,又因鹿引路走出困境,最先叫成鹿引坪,后因鹿成了人们的好朋友,经常光顾人们居住的院落,便将这里叫成鹿院坪。”
平均海拔1700米,这里方圆约5平方公里,四面环山,悬崖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,进出仅有四条小径,形似一个硕大的条形天坑;有两条河流,一条叫刘廖河,一条叫中间河,鹿院坪即在中间河流域,深陷峡谷地缝中。
从山上桥湾垭口到谷底桥湾,垂直落差500多米,从悬崖上凿路下去,因用了数十道之字拐,则要走1000多米,因这种特殊的地势使得鹿院坪的山水林田路及农舍至今保持原生态。
进出村落,还全靠两条腿。
村里的人们还沿用着几百年前的耕作方式。自种茶叶自煮酒,用木柴烧火做饭。取暖随便出门就能挖到煤(煤是露裸在地表外的一种岩煤)。
村民的房屋都是以吊脚楼为主,主屋用木板架成,四周用栏杆围拢,非常通风、保暖,上盖瓦顶,楼上住人,楼下关牲畜、堆杂物。这些老式的家居建筑,显着历史的风貌,是土家族传统建筑的活化石。
凡读过中学的人,我想大都记得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吧,晋太元中,武陵人,捕鱼为业,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,忽逢桃花林。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。山有小口,彷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;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......对于鹿院坪的人来说,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简直就是自己的家了。








